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貴州老黨員造林護綠的種樹故事,被評中國生態英雄

貴州老黨員造林護綠的種樹故事,被評中國生態英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貴州造林王”因樹而美

貴州老黨員造林護綠的種樹故事,被評中國生態英雄

——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雙江鎮四寨村共產黨員吳慶賢造林護綠的種樹故事

記者:劉瑩 王淑宜

黎平縣雙江鎮四寨村,一個因樹而美的侗寨,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裏的風雨橋、鼓樓、學校、侗家民居,以及侗家人冬天取暖的木柴,皆取材於山。村頭古樹虯枝,溪水淙淙。村落四周古樹環繞,連綿的杉樹挺拔聳立,日日年年守護着這個侗寨。

飲水思源,四寨村的美麗,飽含“貴州造林王”、共產黨員吳慶賢的汗馬功勞。

從不惑之年棄商造林,到年逾古稀癡心不改,30多年光陰彈指一揮,吳慶賢風雨無阻地種樹護綠,在山上存了數千萬元綠色財富。儘管日子清貧,他卻不肯爲自己輕易砍一棵樹。然而,當公益事業和侗家人建房需要用木材,他又毫不猶豫地捐獻和贈送。他用執著和堅守、無私和奉獻,感動着鄉親,把種樹護綠的事業做成奔向小康的支柱產業。

據統計,到2015年底,吳慶賢種植苗木500多萬株,累計造林55000畝,木材總方量達25萬方,經濟價值達2500萬元,並帶動鄉親們造林5萬多畝,使雙江鎮的森林覆蓋率從1984年的47%增長到現在的75%。吳慶賢因造林面積貴州第一、全國第二,被譽爲“貴州造林王”,獲得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的“全國綠化獎章”,成爲國家有關部門聯合評選出的“中國生態英雄”

棄商造林——響應召喚戰荒山

“我只要還走得動,就要上山造林、護林。侗家人要脫貧奔小康,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就是出路。”

1月13日,記者來到黎平縣雙江鎮四寨村,採訪吳慶賢老人。眼前的這位造林王,鬚髮花白,皺紋滿面,體型清瘦。儘管已經72歲高齡,體力不如從前,吳慶賢仍然堅持上山造林。子女擔心父親的安全健康,勸吳慶賢不要再上山辛苦,可他聽不進。三兒子吳勝文特別清楚,父親平日話雖不多,決定了的事,誰都拗不過他。

吳勝文小的時候,看到過幾次父母鬧不和,都是因爲父親的執拗。

第一次,是1984年。父親決定上山種樹,母親反對:“歲數大了,店鋪開得好好的,逞那個勁做什麼。”父親低頭猛地吸菸,不說話。母親知道,父親做這個決定,和四寨公社黨委書記甘志華,四寨公社社長吳尚全有着密切關係。

這兩個公社的一把手、二把手已經連着兩天到家裏來了,一坐就是幾個鐘頭。頭一次到來,兩人還送了一牀墊單。那個年代,墊單還很稀罕,是貴重禮品。無事不登三寶殿,母親拿着墊單心裏犯怵:怕是有什麼大事。

甘志華和吳尚全是爲“種樹”而來。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出臺文件,進行穩定山林權、劃定自留山和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的林業“三定”工作。1983年,按照政策,分山到戶,個人可承包集體荒山造林,誰造誰有。政策出臺了,村裏遲遲沒動靜。兩人都很着急:村民不動,是因爲造林見效慢,看不到摸得着的實惠。總得有人“吃螃蟹”,有了帶路人,自然就好了。想來想去,兩人都想到了吳慶賢。

吳慶賢雖然沒有文化,卻是村裏公認的“能人”,相鄰幾個村子,就他一家店鋪。那個時候,能開小賣店的就是“大老闆”,有頭腦。

情繫青山

吳慶賢對樹有特殊感情。從1980年到1984年,他已主動把自家自留地和附近荒山變林地,已植樹造林49畝。

甘志華和吳尚全的想法,一是希望吳慶賢接手管護面積5500畝的集體林場,二是希望吳慶賢帶頭種樹,把四寨公社轄區的荒山全都綠化起來。

甘志華和吳尚全一拍即合,當晚提着墊單就上門了。送墊單,一是爲了表態,只要吳慶賢願意幹,組織一定全力支持。二是爲了打“人情”牌,兩人都擔心被拒絕。畢竟,現在只有政策,看不到結果。從經濟上來說,誰都不敢保證,種樹能比他現在開小賣店掙錢。

第一天上門,沒有成功。甘志華和吳尚全你一言我一語,吳慶賢老實巴交地坐在木板凳上認真聽,卻始終沒有開頭說願意幹。

第二天上門,末了,吳慶賢將菸頭摁在地上擰了擰,說:“我想一想。”

這一想,就是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

四寨村是侗寨村落,坐落在圍杆坡地帶的過渡山脈。圍杆坡,是長江、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平均海拔1350米,荒山面積3萬多畝。上世紀50、60年代,由於過度砍伐森林,一到雨季,大量的泥沙從山頂沖刷到大小河流中。面對一座座沒了樹的荒山,村民們愛樹,卻沒有人種樹,沒有人專門去保護樹。無人看管的山林,野火一燒就是成片,能用的木材林越來越少。吳慶賢看在眼裏,急在心頭,“樹”的情結,經常讓他夜不能寐。

吳慶賢自知做這個決定,成敗與否,都是造福子孫的好事。之所以猶豫再三,是不想妻子吳培祖和4個孩子跟着自己吃苦。前途未知,吳慶賢心裏沒底,但他難以拒絕甘志華和吳尚全的“邀請”。他深知種樹的意義,也算過經濟賬,如果成了,定可以致富。村裏需要一個帶路人,那就響應號召,不要回頭。即使有鄉親笑他傻,他也願放手一搏。

妻子吳培祖心裏雖然不理解,嘴上卻也不再多說。吳慶賢帶着6000多元的啓動資金,帶領全家老小早出晚歸,扎進大山,夜以繼日地整地、挖坑、培肥地力。

由於種樹技術不精,管理不善,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卻是遍地枯死的樹苗,妻子心疼樹苗,更心疼兒女和吳慶賢。“好端端的生意不做了,來這裏空做些什麼?”心疼和不解交織,妻子賭着氣不讓兒女們上山種樹。這是吳勝文第二次看到父母產生分歧。

吳慶賢的精神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茶飯不思、夜寢難眠。他想,下一步該怎麼走?綠化荒山還幹不幹?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把家人叫攏來,耐心勸說。決定賣掉已經關門的小賣部、3頭肥豬和1頭水牛,再次帶着妻子兒女,挺進了圍杆坡。

能受天磨真鐵漢。這次,吳慶賢吸取第一次失敗的教訓,請來林業部門的技術員現場指導。幾年的努力,杉樹基本成林。然而,意外發生了。1989年初冬,跟着吳慶賢在山上種樹的人一時大意,做飯時一把大火燒掉100多畝山林,造成經濟損失2萬多元。突如其來的事故引來嘲諷:“看他風吹日曬瘦得像乾柴,黑得像猴子,把錢都丟給大山,十足是個傻瓜。”吳慶賢不予理會,安慰妻子後,向信用社貸款4萬元,繼續造林之路。

贈木建房——德感鄉鄰齊種樹

1984年,吳慶賢和人合夥承包集體山林,種植杉樹。1985年,吳慶賢開始承包荒山造林,面積擴大到15500畝。當時的杉樹苗由國家提供,由於苗木不能隨要隨用,1987年起,吳慶賢開始自己培育苗木。

農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是天寒地凍的時候,卻是杉樹最好的栽種期。過了這三個月,天暖和起來了,再種下去的杉樹苗成活率極低。

吳慶賢年復一年熱情不減,在山上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冬,承包了一個又一個山頭。從四寨村起步,他的“綠色疆土”逐漸覆蓋到雙江鎮的寨高、覓洞、雙江、貴迷、乜洞等9個村寨。

荒山造林有多難?貴迷村的老支書吳家新回憶,1989年吳慶賢在貴迷村的後背坡承包了500多畝荒山,吳家新曾和他一起在山上住了一個多月:“沒有肉,吃的是山上的野菜、蕨菜。睡的地方是窩棚。”

雖然是荒山,卻也有很多雜草灌木。要新造一片林場,需要先把荒山全燒光,再一個坑一個坑挖,在高處挖坑時,山石和泥土會往下滾落,所以工棚只能搭建在高處。種樹,不管陡坡緩坡,都得一株一株排着種下去,挖坑時,上下同時挖,石頭滾落很容易造成人受傷,有時還需要放炮。一天下來,種樹的工人回去了,爲了準確支付工錢,吳慶賢還需要一個坑一個坑清點數量,常常清點到很晚,在山上一住就是一兩個月。小病小痛已經不當回事了。

樹苗種下去,才只是開頭。三分造七分管,山林野火是要常常防範的事,村寨家家戶戶都養得有3、4頭牛,放牛散養,經常吃到樹苗,也沒人站出來承認。吳慶賢看着東歪西倒的樹苗,疼在心裏。

“要有效保護樹林,必須移風易俗。”很多夜晚,吳慶賢在想,爲什麼寨子周圍的樹木長得好,而山上種樹經常遭到破壞,主要原因在於規矩。按照侗家人的習俗,寨子周圍是劃定的林木保護區,誰也不敢砍樹。而保護區之外,村民們亂放牲口,甚至冬天放火燒山,讓春天長出青草。如果不制定約束措施,規範大家放牧,樹林就難管護好。

吳慶賢找到村幹部和寨老,講自己的苦衷,得到了大家的支持。1993年,村裏德高望重的寨老出面召集村民代表,定下村規民約,條款涉及造林保護,細到哪家的牛吃了哪家的林,怎麼懲罰。有了這個村規民約,村民們對樹木的保護逐漸自覺。吳慶賢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