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貴州苗族姊妹節的傳說故事

貴州苗族姊妹節的傳說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貴州苗族姊妹節”是貴州苗族地區的一個傳統盛大節日,展現了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期間的青年男女間熱情奔放的情愛生活。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貴州苗族姊妹節的傳說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貴州苗族姊妹節的傳說故事

貴州苗族姊妹節的傳說故事

貴州苗族姊妹節主要是指貴州省臺江縣、施秉縣以及劍河縣部分地區的苗族人民在每年季春時節由婦女們主持的吃姊妹飯的節日。時間因地而異,俗定於陰曆二月十五或三月十五。節日禮儀古樸獨特,最爲典型壯觀的要數臺江縣施洞地區清水江畔的三月十五至十七苗族姊妹節。

過姊妹節的範圍較廣,幾百個村寨十幾萬苗族在禮儀習俗有所繁簡或大同小異,在傳說上也略有不同,究其來由的傳說,主票有以下兩種。

1、相傳臺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裏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很久都不回來。寨子裏還有衆多的婦女孩子和七十個如花似玉的姊妹。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着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姊妹們還紡紗織布織錦與挑花刺鏽,他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他們織出來的彩錦啊,比天上的彩霞還美;他們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七十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心裏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爲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於是姊妹們又相邀去開田,她們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面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田,從這邊田勝望不到那邊田勝了。於是她們在田裏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春天來了,他們在田裏播了糯米種子,秋天到了,她們打下的糯谷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很少有歌聲笑語。老人們看出了姊妹們的心思,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建議她們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來,待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用精米制成糯飯,再到田裏捉來魚蝦殼螺螄設宴,招呼遠方的青年男子前來吃姊妹飯喝酒跳舞交誼擇偶。第二年確實通過這種形式,有部分妹妹還選上了如意情侶而高高興興地嫁出去了。以後吃姊妹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

2、相傳苗族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東方。後來由於人口增多生活困難和災荒戰亂,被迫不斷往西方遷徙,而每逢到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遷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啊,於是他們決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裏,到田裏捉來魚蝦,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們回來和未嫁姊妹們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飯相訴衷腸,然後依依惜別,這樣相習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俗語:吃了一餐姊妹飯,了卻一年相思情。

姊蛛節前幾天,姊妹們就到山野裏,採來南燭木葉。姊巔、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別用冷水浸漬和用水煮的方法,製成黑紅黃綠各種花草汁液。然後用這些汁液分別浸泡糯米。一兩天後,這些汁液完全滲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別過濾,再用清水沖洗去表百多餘的色彩汁液,然後將這些分別浸泡好各色糯米調勻,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飯。這種用各種野花草清對取色製作的姊妹飯,不但色彩繽紛、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便不壞。還具有明目健身,滋補強身功效,是節日期間與親朋好友共享與相贈的特殊食品。

【延伸閱讀】

節日的社會功能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黔東南臺江縣境內的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吃“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後,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爲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爲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

施洞地區吃“姊妹飯”活動十分熱鬧,每年農曆三月,當節日臨近的時候,遠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來,準備迎接和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活動。

農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苗族姑娘們,都上山去採擷染糯米飯的黑樹葉子和黃花染成黑黃或多色的糯米飯。十四日前晌,姑娘們都下田裏去捕魚撈蝦(不管是誰家的田);後晌,姑娘們每人拿來一大碗彩色糯米飯、兩個鴨蛋(炒蝦子用的)和一些錢(多少不拘)用來買鴨。爲什麼只要鴨和鴨蛋,而不用雞和雞蛋?因爲鴨能過河,象徵能過到彼岸與情人成雙。這一切準備齊全了,年齡相近的姑娘們都分別各自集中到一戶人家裏(最好是沒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這纔好接待外地來的男朋友),然後夜裏就在那兒與外地來的男人們共吃“姊妹飯”。飯後,大家相約到村中的廣場上或巷閭去唱歌談情,通宵達旦。

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節日的正式活動時間,也是熱鬧的高潮。白天,姑娘們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華麗的銀飾,到郎西(地名,漢譯楊家坪)去觀看鬥牛、鬥雀;同與自己一道吃“姊妹飯”的男子們跳蘆笙和跳木鼓舞;夜裏,又象十四日夜那樣,男女相聚在村中廣場或巷閭唱歌談情。這時,姑娘們(分作不同年齡的許多批)用竹籃盛着各人的彩色糯米飯糰和魚、肉、鴨蛋等禮物,贈送給兩天來陪伴她們的男子們。到來年姊妹節時候,這些青年男子們,集體籌錢買了禮物(繡花絲線、綢緞等等)盛在姑娘們去年贈送禮物的竹籃裏,帶回贈送給姑娘們(叫還竹籃)。如此經過多次的你來我往,使相互間的瞭解加深,進而產生並傾訴愛慕之情,最終結爲伉儷。

節日活動過程

準備:節日前,姑娘們要到田間撈魚,古時不論哪家的田魚都可撈,田主一般不加干預。每戶均到坡上採“姊妹花”以製作“嘎良” (糯米飯),並煮好“嘎良”,備足酒菜。

節日過程:大部分地區是姑娘們自願籌集蛋、肉、魚、酒和姊妹飯等食品聚餐,款待應邀前來的後生們。後生們來到家之後,作爲東道主的姑娘,要邀約寨上姊妹們前來相陪,大家一邊喝酒、吃姊妹飯,一邊對歌。姊妹飯在老屯、施洞一帶染成紅、紫、綠、黃等不同的顏色,晶瑩透亮、清香可口。其餘地區染成烏色,又稱烏米飯,均是從山坡上採摘一種清香的嫩葉染制而成。對歌時,男女分別兩排坐定後,擺開陣勢,拉開戰幕對歌,以歌傳情。對歌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古歌盤問和情歌對唱等,姑娘們用歌盤問姊妹節的來歷及姊妹飯象徵什麼等,你唱我答,歌聲不絕。通過生動的比喻、豐富的聯想、抒發真情。唱到最後,誰對答不來,或所唱的與對方唱的不合拍,答非所問等,誰就算輸。如果姑娘們輸了,就要送男方一件禮物,如手圈、耳環、戒指等;若是男方輸了,以前送姑娘銀手圈,現在送手錶或有紀念意義的禮品。贏方也要回謝相當價值的禮物。如是雙方自願互贈的禮品,大多就是訂婚的信物。

節日期間,一些中老年男子也相約到鄰近寨子去與相應年齡的婦女們對歌,情景與年輕人對唱相似。

節日中,除了這些活動外,還要舉行踩鼓、鬥牛、鬥鳥、賽馬等活動。

節日結束,後生們要回去時,姑娘們用新竹籃或新帕子盛姊妹飯,送給後生們帶回作禮物。得到姑娘們送的姊妹飯,就意味着姑娘已有好感。若沒有姑娘送,男生們還可以去向姑娘們“討”,討時裝得可憐稀稀的,並隨口說:“請送一口嘎良吃,遮遮蚊蟲咬吧!”姑娘們往往覺得同情而慷慨相送。在送後生的飯筐和帕包裏,機敏的姑娘們往往悄悄藏着標記,如松葉、竹勾、活雞鴨、香椿芽、辣椒或大蒜等,傳達種種情意。

節日信物寓意

姊妹飯顏色的象徵意義:綠色象徵家鄉美麗如清水江,紅色象徵寨子發達昌盛,黃色象徵五穀豐登,紫藍色象徵富裕殷實,白色象徵純潔的愛情。

姊妹飯標記的意義:①藏松葉:代表針,暗示後生們以後要回贈姑娘繡針和花線。②掛竹勾:暗示用傘酬謝,掛幾勾送幾把傘,若放兩個相互套着的竹勾,則表示希望日後多來與姑娘來往。③放香椿芽:表示姑娘願與後生成婚。因苗語稱椿芽爲“娥揚”,“揚”的意思是“引”和“娶”,姑娘以此暗示希望後生早日來迎娶。④放棉花:則暗示姑娘們很思念後生們。因苗語稱棉花爲“忍”,與苗語“想念”同意,故藉以暗示思念的情意。⑤放芫奚菜:其意和暗示與春芽菜相同,因苗語稱此菜爲“娥揚奚”,“揚”的意義與上同。⑥放棉花和芫奚菜:則表示急於成婚的心情。⑦掛活鴨:則希望日後回贈一隻小豬給姑娘飼養,以備來年吃姊妹飯時,殺給大家吃,再度聯歡。⑧放辣椒或大蒜:暗示以後不願再來往或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