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讓成功變成系列》

名人勵志故事:《讓成功變成系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讓成功變成系列》

名人勵志故事:《讓成功變成系列》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電影市場很不景氣,各大公司都爲生存發展而憂心忡忡。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同樣陷入困境,爲了尋找突破口,公司上上下下費了不少周折,但仍未見起色。這時,有人提議:是否可以以英國間諜007爲原型,拍攝一部故事片在全球發行。提議一經提出,公司老闆立即拍板並着手實施。

劇本寫好後,導演開始尋找演員,硬派小生肖恩・康納利有幸成爲007的扮演者。半年後,影片殺青。1962年,007影片《諾博士》在全球同步公映,氣勢磅礴的畫面、懸念迭起的情節、激烈火爆的打鬥立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影迷。當年該片即創造了近六千萬美元的票房,這在當時是個驚人的奇蹟。

兩年後,公司又有人建議:爲什麼不能再拍一部007呢?當時公司內部有不少人都反對,理由是:同樣的影片再拍一部未必討好,也未必能收回成本。公司老闆卻堅決支持這一建議。於是第二部007《來自俄羅斯的愛情》重磅推出,又一次創造了輝煌。除了畫面激烈、格鬥精彩、充滿懸念之外。影片又添加了新的“佐料”――邦女郎。當年,該影片爲公司換回了近八千萬美元的`票房收入。

直到這時,哥倫比亞公司才意識到:“007”是個賣點,是吸引全球影迷的焦點。既然如此,爲什麼不能將007系列化呢?演員可以更換、劇本可以重編、情節可以推新。於是,英俊硬朗的邦德、美女香車的畫面、懸念火爆的情節、充滿智慧的想像成了007影片的標誌

從1962年的《諾博士》到2006年的《007大戰皇家賭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共拍攝了二十餘部007系列影片,幾乎每兩年一部;從肖恩・康納利到羅傑・摩爾,從布魯斯南到現在的丹尼爾・克雷格,一個又一個邦德形象深入人心:從一個邦女郎到同部影片中若干個邦女郎,無不吸引影迷眼球:從第一部收人六千萬美元到最新一部的五億美元,共創下了四十多億美元的票房。可以說,007影片開創了電影史上的神話,即便是《哈里・波特》與之相比也略遜一籌。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高明之處在於:將偶然間發現的“機會”和“閃亮點”無限制地持續下去。試想,如果他們拍完兩部“007”後就放棄,就絕沒有今天的奇蹟。

有位專寫人物傳記的著名作家經過長期調研發現:許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取得過成功,也都抓住過一兩次機會;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閃光點”,只是大多數人將“閃光點”在不經意間給忽略了,無法讓它持續性地“閃亮”下去。而成功者恰恰相反:總能將優勢順延下去,無限放大自身的優點,由一個機會走向“同類”的更大機會,從而創造奇蹟和輝煌,形成所謂的“系列”。

也許,許許多多的人都有各自的優勢,也都有過瞬間的成功機會。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學會去打造人生的“007”,讓成功變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