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佛家爲人處世的觀念

佛家爲人處世的觀念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佛家爲人處世的觀念

佛家爲人處世的觀念

唸佛有種種的利益,使唸佛人能夠消業障、增長福慧、消災免難、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在很多的事相中,不知不覺被化解,不知不覺獲得圓滿的結果。唸佛的效益雖然是這樣的,但這只是世間上的利益而已。因爲再大的世間利益,也是無常的,不是徹底、究竟的,人死亡之後,依然去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唸佛的目的,主要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說,一個唸佛人必定是以求生極樂世界,作爲他學佛唸佛的最高、究竟,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其它都是附帶的,附帶的意思是指在念佛之中,雖然不知道、不去追求,但是它會自自然然賜予我們,就如剛纔所講的,唸佛就自然會有的利益。但是,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絕對不會因爲任何因素,退失我們唸佛的願心;也就是說,對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是百分之百的堅定,不會退失、改變。

學佛的人,不管是依聖道門修行或是自淨土門而入,最終都是要降伏進而斷除我們的無明。不過,我們若檢討我們昔日的學佛過程,就會了解,愈是深入佛法,愈發覺自己原來是一個徹底的博地凡夫。我們都是凡夫,雖然我已經出家了,我也還是凡夫,在座的各位當然也還是凡夫;凡夫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貪瞋癡具足、妄想雜念不斷,這就是凡夫。有妄想雜念,有貪瞋癡,所以貪着五欲的塵勞,只要是凡夫都有這種的心念,只要還有這種心念,他就是凡夫。那什麼是博地凡夫呢?就是自覺自己的貪瞋癡煩惱比別人更加熾盛,妄想雜念比別人更多更雜。自己雖然學佛,但是卻一直無法以自己的力量來修持佛法所講的戒定慧,自己沒有能力降伏貪瞋癡。但是六道輪迴卻又擺在眼前,這樣要如何呢?所以要求生極樂世界,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能使我們這般博地凡夫,今生學佛,一生成就佛道,脫離生死輪迴。

學佛的人瞭解這個業報道理,所以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要我們二選一的時候,我們就選擇極樂世界,不再選擇娑婆。我們不可以想要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間和現生配偶結爲夫妻,生生世世都和子孫作眷屬,這是不可能的,各人的業都不同。所以我們要了解六道輪迴是無常的,無常的本質就是苦,這就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到了臨終之時,我們一定要完全放下。

所以,在生活的過程之中,我們都會留戀子孫,這是自然流露的,沒關係。但是,我們心底要明白,在那一刻來臨時,我們就要放下全部的心,歸投極樂世界。總之,我們要有這樣的觀念:一個唸佛人是決定願生極樂世界;對往生來講,都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靠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他纔是一個唸佛人。

一個唸佛人的心態,就是要知道,我們今生今世所遭遇的成敗得失、苦樂禍福,所有的點點滴滴,百分之百都是跟我們的過去世有關,是生生世世所造作而來的。我們就是生生世世以來有造那樣的因,所以今生今世纔會出生在某個國家,做某人的子女,與某人結爲夫妻,生幾個兒女,身體健康或病弱,頭腦聰明或愚鈍,事業成功或失敗,際遇是順或逆……我們要知道,所有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生生世世自己所造作而來的,不是別人導致我們那樣的。所以一個唸佛人要了解三世因果,相信善惡報應的道理,要有安份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之心,不要對人以牙還牙,這樣來念佛纔會感到自在喜樂;若唸佛人不瞭解這種善惡報應、三世因果、自作自受的道理,就會凡事不平不滿、嫉妒計較、爭吵怨恨,他雖也念佛,依然是苦苦惱惱,乃至於會作出極端的行爲,甚至於最後去自殺;這樣的話,怎麼可以怪罪阿彌陀佛說,我已經唸佛了,怎麼使我步上自殺之路呢?我是一個唸佛人怎麼還會這樣呢?如此怪罪阿彌陀佛都沒有庇佑,這樣對嗎?

我們要了解,既然我們的身體仍然處在這個家庭環境之中,與子孫家眷、親戚朋友互動往來,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有基本的做人態度,如果態度觀念有偏差就會導致自己的苦惱。譬如說,已經有幾天沒吃飯了,結果肚子餓、胃痛,甚至餓到瀕臨死亡。我們應知,肚子餓有肚子餓的因果,如果這個時候竟說:我都在念佛了,怎麼還使我肚子餓?這個因果就不符合了。又譬如說:幾天前氣溫很低,你故意只穿單薄的衣服,致使着涼感冒,卻又疑惑已經在念佛了,怎麼佛沒有保佑我、賜我健康,不受感冒生病之苦呢?這樣的想法也是不符合因果業報的道理。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要互相謙卑體諒,多爲對方設想,在態度方面要儘量親切和睦。但是,自己雖然唸佛,習性依舊未變,思想偏激個性衝動,三言兩語就與人爭吵,這樣自然與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不和了,這時怎麼可以怪罪說:我已經在念佛了,怎麼會使我因緣不好?所以,做爲一個唸佛人,要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要安份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不要以牙還牙,不可以說你對我這樣,我也要這樣對你。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將所遭遇的逆境怪罪在子女、媳婦、丈夫、妻子、或是其它人身上,我們應該瞭解這都與曾互相欠債有關,這個逆境機緣,正是我們償還欠債的時候,因爲那都是我們以前欠他們的,我們過去曾經得罪、傷害過他,今世纔會遭受他這樣的對待。想想看,天底下的男人那麼多,天底下的女人那麼多,你爲什麼卻會偏偏與這個人結婚,生育這種子女,與這種媳婦相處呢?這都是各有其相關的因果啊!所以,我們對於來到眼前的一切,都要歡喜做、甘願受,不可以牙還牙,否則前債不但未還,又再另造一個新業了。

一個學佛、唸佛的人瞭解這個道理,所以第一會「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第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願生極樂世界。這個願生極樂世界,是講真的,不是講假的,是百分之百願生極樂世界,這種的心是堅固不移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對這個家庭還眷戀不捨,平時當然也盡責盡份,不過若到了臨終之時,自然就會放下。然而,這其實只是暫時的放下,因爲到極樂世界之後,反而能夠達成我們持續照顧眷屬的願望,而且在達成這樣的願望時無凡夫心,境界更高超。

所以,一個唸佛的人,他深刻清楚,往生是專靠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對於人情世事,也要恪盡本份,不可以假藉唸佛之名,而回避應盡的責任。因此爲人子女,應當孝順父母;爲人父母應該好好栽培子女;爲人兄弟要互相和睦友愛;對其他人要儘量包容、援助對方;即佛教所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己要隨緣隨份隨力去做自己做得來的善事。不過,他有一個觀念,就是做任何的善事,對於往生而言,是沒有增減影響的。因爲不是靠這些善事,來回嚮往生,來輔助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這樣的;他只不過是隨緣隨份,隨順一個學佛人的本份和境緣,遵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他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這些善行;要往生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已經全部具足。所以,這六字名號稱爲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百、千萬數目的萬,這個萬是圓滿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這六字名號就已圓滿具足,沒有絲毫欠缺,而且超越所有六度萬行的功德。這樣說來,他所作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對往生而言,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而且也不相關。因爲他不是靠這些來往生的,所以他作這些事情,不屬於正行,不屬於雜行,不屬於自力,也不屬於他力;正行雜行,自力他力,是針對往生而言的。如果與往生沒有關係,那就沒有自力他力、正行雜行的分別了,因爲這些都談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