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錢賺多了,卻沒有更幸福,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幸福感?

錢賺多了,卻沒有更幸福,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幸福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13K 次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伴隨着自己社會地位的提高,收入增加了,卻沒有感覺更幸福。可能你已經意識到:你的幸福感或多或少取決於你周邊人的收入水平,而隨着自己的收入增加,你所接觸到的人羣收入水平自然也水漲船高。在社會充斥着比較現象的情形下,我們該怎麼找到自己的幸福感呢?

錢賺多了,卻沒有更幸福,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幸福感?

分享一篇英國“首席幸福經濟學”家理查德·萊亞德《幸福的社會》裏關於幸福和經濟之間關係的分析文章:爲什麼錢賺多了,我們卻沒有更幸福?

爲什麼錢賺多了,我們卻沒有更幸福?

作者:理查德·萊亞德

社會比較是根植於人本性的力量

做好選擇了嗎?來看看你的選擇是否跟參加測試的哈佛大學的學生一致。

大部分學生選擇第一個世界。只要相對地位更高,雖然更窮,他們也覺得幸福。其他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論:人們更關注相對收入,樂意接受生活水平的顯著下降,只要相對其他人而言,他們的地位提高了。

除此之外,人們還會拿自己現在的收入與過去的收入進行比較。當被問到需要多少收入時,更有錢的人總是覺得他們比窮人需要得更多。

由此可見,你對自己收入的滿意程度取決於你跟什麼對照羣體相比。對照羣體有兩種:別人的收入和自己過去的收入。第一種情況,社會比較控制着你的感受;第二種情況,習慣化控制着你的感受。

這兩種力量根植於人的本性,十分強大,因此經濟增長很難提升我們的幸福感。隨着實際收入的增加,用來做比較的收入水平也會逐步提高。美國做了這樣一個調查,當被問及“在這個社區,一個四口之家生活所需的最低金錢標準是多少?”時,人們的回答會受到自己現在生活狀態的顯著影響,難怪他們不會越來越幸福。

另一項調查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從1972年開始,研究者詢問美國人對自己經濟地位的滿意程度。雖然實際的人均收入幾乎翻倍了(根據通貨膨脹進行了校正),但對自己的經濟狀況十分滿意的人數百分比卻下降了。

第一個開寶馬的感覺棒呆了

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和朋友、鄰居一樣或者比他們更好。當人們看到朋友擁有更好的房子和車子時,會覺得自己也有必要擁有那些東西。當所有人都開福特車時,你會自我感覺良好。但是,當有些人有寶馬車後,其他人就會覺得自己也該有一輛。第一個開寶馬車的人會感覺非常好,但是當所有人都有寶馬車了,他們的感覺和所有人都開福特車基本一樣。這個機制可以說明:在任何社會,有錢人都比窮人更幸福,但是長時間觀察,更有錢的社會不會比更窮的社會幸福到哪裏去。

類似地,上班時,只要聽到薪水的事,你就會拿自己的薪水和同事比較。如果他們的薪水增幅高於通貨膨脹,而你的薪水增幅與通貨膨脹持平,你可能就會抓狂。這個很明顯的心理狀態是正統的經濟學所不關注的,它們認爲,如果有一個人的收入增加了而沒有人收入降低,那麼情況就算變好了,因爲沒有人受到傷害。但事實是,你會受傷。

在組織裏,唯一能讓員工保持平靜的方法就是不公開員工的薪水。

薪水不僅僅是購買東西的工具。人們還會拿自己的薪水和別人比較,以此來看自己有多麼地被重視以及我們自己有多麼珍視自己。我們會和同事比較,也會和其他地方與我們擁有同樣職位的人作比較。即使我們不知道他們確切的薪水,我們能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既在意自己的薪水與別人相比是什麼水平,也在意絕對的數量有多少。

一般來說,人們比較工資的對象是自己身邊的人,而不是電影明星或乞丐。其中起決定因素的是你的“對照羣體”會怎麼樣,因爲你身邊的人得到什麼,你也可以得到,而湯姆•克魯斯得到的你不會得到。這就是爲什麼奧運會中銅牌獲得者比銀牌獲得者對比賽結果更滿意——銅牌獲得者把自己和沒有獲得獎牌的人作比較,而銀牌獲得者卻認爲自己本可以獲得金牌。

因爲比較通常發生在如此近的距離,有些最激烈的爭端就發生在組織內部和家庭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