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人難做,難做人

人難做,難做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某先生從某機關退休以後,經人介紹到某工廠做機械保養員。某先生欣然應命,可是兒女堅決反對,因爲這位先生的兒子、女兒都在這家工廠工作。兒女苦諫無效後斷然表示:如果父親前往上班,他們只好自殺。

人難做,難做人

  從這個在臺灣發生的真實故事裏,可以發現我們有些人活在雙重標準下。兩個標準能夠各行其是最好,一旦“撞車”,就尷尬極了。爲了“打通人事管道”,到了年齡的人應該退休;爲了“人盡其力”“退而不休”,已退休的人又要就業。做兒女的認爲自己應該供養已退休的父親,以免別人說閒話,年老的父親卻認爲應該自力更生,以免兒女多了一個累贅。

  時光倒退50年,這位老先生當然由子女供養。時光前進50年,假如我們的社會演變成今日歐美社會的模樣,父親用自己的力量維持生活而不依賴子女,子女也可以心安。那是在一個標準下生活的好處。現在新舊交替,標準不一,互相排斥,所以“人難做,難做人”。

  有一個留美學人回國娶妻,要求和未婚妻先行“試婚”,女方拒絕。男方提出一個退而求其次的辦法,建議送未婚妻入院“檢查”,女方纔恍然大悟這位洋博士最關心的是什麼。未婚妻覺得受到侮辱,絕交退婚。

  這一對未婚夫婦分別生活在兩套標準之下,那個留美學人自己的想法也又東又西,不倫不類。“試婚”在現代西洋有之,“處女膜”在舊日中國最珍貴,二者矛盾排斥,洋博士卻想兼收並容,豈不是自尋煩惱?

  現代中國人需要一套內容沒有矛盾的人生哲學。這套東西從前有過,但是已經不能圓滿解釋現代人生。缺少這樣一套東西,人無法統一解釋自己的行爲,也很難解釋他看到的社會現象。認真生活的人苦於“心安”而難“理得”,“理得”而未“心安”。他只有放棄他跟社會整體的協調以減輕所受的壓力,他愈來愈自行其是,然而可能百無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