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旅行,是讓心行走的機會:做一個旅者,而非遊客

旅行,是讓心行走的機會:做一個旅者,而非遊客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旅行,是讓心行走的機會:做一個旅者,而非遊客

新精英生涯諮詢師羅曉燕關於旅行的一篇感悟文章:旅行,是讓心行走的機會——做一個旅者,而非遊客

曾經讀到過這樣一篇文章《旅行是不會把你變成一個更有趣的人的》。的確,在我國人均GDP已超過7000美元的時代,踏上一次說走就走的旅程,對很多人來講都不是一件難事,以至於大小假期一到,大家都紛紛擠上飛往世界各地的飛機,匆忙地爲自己收集各國簽證印章,在朋友圈發佈各地美食美景。那麼,在旅行歸來後,心情放鬆了嗎?視野開闊了嗎?經驗增長了嗎?心智成熟了嗎?發現內心中真實的自己了嗎?

坦白地說,我曾經也是一個不能免俗的“遊客”,非常執着於“到此一遊”。對於沒有去過的城市,熱門的景點,新鮮的美食都欲罷不能,跟在導遊屁股後面忙不迭地拍照留念。然而旅行回來,如果不去翻看照片,甚至想不起來都看到過什麼。直到有一次,我買了一張機票,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開始一場完全沒有日程表的行走,才發現旅行竟然可以那麼自由,那麼隨性,遇到那麼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至今想到那次旅行,所到之處的畫面仍歷歷在目,栩栩如生。才明白:有時候我們出門帶了錢,卻沒有帶心;軀體在行走,心卻沒有行走。其實,旅行,不在於你去到的地方有什麼,而在於你能感受到什麼。只有用心去感受到的東西才能內化爲你的見識,讓你成爲一個豐富而有趣的人。

於是,我試着去做一個旅者,而不是遊客:

忘掉攻略,心才能開始行走

互聯網的便捷讓我們在去到一個地方之前,就能很輕鬆地收集到各種攻略。然而這就像劇透一樣,剝奪了人探索未知的樂趣。所以除非是和朋友一起出行,不得不事先安排行程單,一個人的時候,我不會去做太具體的計劃。我也會事先瀏覽一下攻略,在一個城市圈定幾處想去看的景點,但不會在意攻略中的具體內容和評價,因爲每個人的視角不同,感受也自然不同。我也不會讓自己匆忙於從一個景點趕去下個景點,在哪裏停留多久,完全取決於有什麼樣的發現。

記得我到蘇州遊覽拙政園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一對年輕的男女剛逛完園子出來,我便問他們,逛這個園子需要多久?他們說,“沒啥可看的,我們半個小時就轉出來了”。結果我進去兩個小時還不捨得出來,喜歡得不行。因爲那時是冬天,心裏暗暗決定一定要換個季節再來。喜歡它不僅僅因爲花圃、竹叢、亭臺,還因爲各處奇木、山石,書閣裏面的精巧擺件和書畫作品。行走在亭榭樓臺之間,感覺自己已然穿越成一個古代女子,行走在自家花園裏,完全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全情投入,做個好奇的傻孩子

玩得投入這一點,是向老爸老媽學的。那一年帶着爸媽和單位同事一起去三亞,當我和同事們忙着在刻有“天涯”、“海角”的石頭旁拍照的時候,爸媽沿着海灘悠然地散步。等我們拍完照跑過去找他們,發現他倆正在一處人跡稀少的海灘上專心致志地挖沙子,見到我們過來,露出童真的笑容,舉起手中的袋子說:“看,這是小螃蟹,這是小蝦,這是海星,這是海螺……”那種簡單、滿足的笑容,讓我感到他們纔是最會享受生活的人。

在旅途中,我們永遠只會記住那些我們用心投入過的場景:在樹林裏餵過的一隻松鼠,在篝火旁縱情的舞蹈,費盡氣力才登上的一座山峯,全神貫注地欣賞過的一個畫面。就像在人生歷程中,我們只會記得那不計得失,投入真心去愛過的人。

放下自己,才能看到世界

旅行本身並不能讓人成長。如果你是怎樣的,你就帶着怎樣的視角去看世界,這樣看回來的,仍然還是你自己。太滿的自己是吸收不到任何東西的,帶着評判、挑剔的眼光去看異域,更是不會有任何收穫。只有放空自己,帶着好奇心去行走,才能讓我們從“看”到“看見”。

旅行的意義,是讓我們走出每天慣性生活的小圈子,去看看世界,聽聽別人的故事,讓自己變得渺小,讓煩惱變得渺小。

還記得在南京靈谷寺門前喂貓的時候,邂逅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他說每天都要來爬一次靈谷塔。對,沒錯,是每天!要爬上66米高的靈谷塔。他一路走一路跟我講,這座塔的歷史,南京的歷史,自己小時候的事。在他的臉上,我看到歲月的痕跡,和這座城市歷史的烙印,感到這樣的邂逅無比珍貴,這樣的對話無比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