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名人語錄 > 淨空法師語錄

淨空法師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1、鋒芒畢露的人沒有福報,所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淨空法師語錄

2、忍辱對治瞋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3、對於興趣不同、法門不同的人,我們應當要尊重。

4、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學佛之根本。

5、凡事都要勤奮、努力的去作,纔會有成就。

6、初學講經,講臺經驗很重要,要多利用機會練習。

7、真正用功,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保護自己清修的環境。

8、處事難,處人更難;處事待人都要做得圓滿如法,這些就是修行。

9、能夠度自己才能幫助別人,不能自度絕對沒有辦法幫助別人,這是事實。

10、度眾生要看機緣,好比採果實,先熟的先採,還沒有成熟的,等過些時候再採。

11、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讓佛菩薩安排,我們自己不必操心。

12、處在逆緣就要想到「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真的。心地自平靜。

13、處世待人要學習謙虛、忍讓,對於是非、善惡、真假、邪正能夠分辨,這是智慧。

14、萬萬不可以騙人,騙人是妄語。當然,更不能夠欺騙自己。

15、雖然不是存心破壞道場,但是因為自己的無知犯過,還是造罪業,要負因果責任。

16、小座復講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國歷代祖師所傳下來的老方法。

17、我們勸人唸佛,也要學習十方諸佛菩薩讚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讓眾生生歡喜心。

18、傳道之法:除了講經以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沒有別的廢話。

19、能夠度自己才能幫助別人,不能自度絕對沒有辦法幫助別人,這是事實。

20、度眾生要看機緣,好比採果實,先熟的先採,還沒有成熟的,等過些時候再採。

21、學佛最低限度要能夠自求多福,換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和邪正。

22、我們專心修學自己的本門,對於八萬四千法門都要讚嘆,絕對沒有誹謗,這樣纔是大和合僧團。

23、處亂世一定要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誠心。第二、要護持佛法,絕對不能障礙佛法。

24、真正做到「淨念相繼」,修行功夫自然就會得力,讀經、研究教理都會開智慧,明白如來所說真實義。

25、來我們道場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識、有修行,修行的基礎,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礎上。

26、真正培養弘揚淨宗的人才,還是要有大經大論的基礎,否則「無量壽經」講不出味道來。

27、弘揚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是幫助眾生覺悟,降伏煩惱。如果幫助眾生增長貪瞋癡的,絕對不是善知識。

28、修行人的心地清淨,眼睛明亮,充滿智慧,自己有一個目標,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能夠專精行道,安樂自在。

29、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場主權都是歸屬在家護法,出家人接受供養,有「使用權」,如果不能依教修學,就不共住。

30、即使是發心修行、度眾生,如果發的心不真、不純、不專、不精,修行還是不能夠得力。

31、真正修行人,縱使受業報也會愈來愈輕;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定業是決定無法轉變的。

32、所有的災難,都是由煩惱感召而來的,沒有煩惱的因,就不會有災難的果,所以消災免難要從斷煩惱作起。

33、想念阿彌陀佛的人,是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報、大智慧,再過不久,就要到極樂世界成佛去。

34、印光大師教我們,要把「死」字掛在額頭上。想想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去,心地自然就清淨。

35、處亂世一定要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誠心。第二、要護持佛法,絕對不能障礙佛法。

36、在這個社會,我們雖然出家,但是離不開人羣,要知道敬重君子,遠離小人,否則受人利用、被人欺騙都不知道。

37、我們真正發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讓佛菩薩安排。別人對我毀謗、讚譽不必放在心上,身心纔會清淨、自在。

38、儒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講「廣結法緣」,都是提醒我們隨時隨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過頭。

39、俗語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礙,不要說佛門外,佛門裡面都有障礙。佛教不是沒有力量,而是不團結、不和合。

40、弘揚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是幫助眾生覺悟,降伏煩惱。如果幫助眾生增長貪瞋癡的,絕對不是善知識。

41、清淨心最合乎自然。心裡打個妄想,障礙自性功德,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破壞自然生態」。

42、臺上講經的是學生,臺下的聽眾纔是老師。自己要有認真求教、虛心改過的精神,才能夠得真實受用,將經講好。

43、儒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講「廣結法緣」,都是提醒我們隨時隨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過頭。

44、過去我們曾經開印經、製作錄音帶的風氣,現在希望大家再開「養五德,修六和」的優良風氣,使臺灣成為福國,救度一切眾生。

45、菩提道上沒有人能夠障礙我們,只有自己障礙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想錯,一個行為做錯,就很容易墮落,所以要時常自我警惕。

46、起心動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纔是覺悟,尤其是弘揚淨土法門,幫助眾生唸佛求生淨土,這是真正徹底的覺悟。

47、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責任,沒有盡到責任就是過失,個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眾,就沒有這個責任。

48、我們認真修學、依教奉行,就是無上的法供養;盡心盡力將淨土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則是對大眾最好的供養。

49、「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常看到別人的過失,就要認真的反省、懺悔,自己已經跟清淨心違背得太遠。

50、在這個社會,我們雖然出家,但是離不開人羣,要知道敬重君子,遠離小人,否則受人利用、被人欺騙都不知道。

51、來我們道場的四眾同修,我們只有一個要求:「見和同解」,專依一部「無量壽經」,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進。

52、講經是以正法佈施眾生,修第一等的大福報,尤其是弘揚淨土五經一論,功德利益更殊勝,改造命運也最快速。

53、佛佛道同,相好莊嚴也相同,所以不論是拜千佛、萬佛,都要口唸佛、身禮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對阿彌陀佛。

54、修行要在人事環境裡面把煩惱習氣磨掉,在順境的時候不生貪愛,逆境不生瞋恚,順、逆境界都是增上緣,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55、我們為大眾傳授五戒,內容就是「無量壽經」的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品,經中所講不僅是五戒,十善也圓滿包涵在其中。

56、在道場共修,二十歲至四十歲的學做事,四十歲至六十歲的人貢獻自己,作領導、負責任;六十歲以後就退休專心精進,求生淨土。

57、在一切善惡順逆境界中不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清淨心,也是定力。能夠時常保持這個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動。

58、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講「忠恕」,「恕」就是中和,與佛法講的隨緣是同一個意思,能夠隨緣就是很大的智慧。

59、大家共住一個道場修學佛法,保持身心清淨最重要;心不清淨,知見就不正確;知見不正往往做錯事,做錯事就要承受因果責任。

60、真正愛護、尊敬出家人,若他有過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這是幫助他有反省、改過的機會,真正的護持正法。

61、我們共住在一個道場,有時間、有精力,應該多讀經、唸佛、研究討論,即使未發心學講經的同學,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學修養。

62、講經說法只是為貪圖名聞利養,雖然可以獲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經造下地獄的惡因,這是「不淨說法」,我們不能不謹慎。

63、處在動亂時期,「忍」字最重要;愈是動亂的時候,愈要能夠忍耐。能夠忍耐,身心才能安定,頭腦清楚冷靜,處理事情自然有條不紊。

64、俗語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礙,不要說佛門外,佛門裡面都有障礙。佛教不是沒有力量,而是不團結、不和合。

65、我們個人修學的原則是三福、六和、三學,接觸大眾的時候,則是歷事練心,要遵守六度、十大願王,保持心地清淨,才能夠成就自己的道業。

66、眾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眾生,也統統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拿出真誠心、恭敬心認真修學,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67、貪圖佛法將來生三善道,還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們斷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68、我們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軀、不疲不厭,一定會得三寶加持。如果還有貪、瞋、癡、慢,就不能感應,縱使感應,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幫助我們造惡業。

69、學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勸人求佛菩薩,求「人」求不到,我們會生煩惱。求佛菩薩、相信佛菩薩,緣成熟的時候,佛菩薩自然會為我們安排一切。

70、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結冤仇,也不必刻意結善緣,佛教我們「廣結法緣」。善緣好過頭會變成惡緣,只有廣結法緣,纔是身心清淨沒有染著。

71、世間人恩怨複雜,有愛有恨,今天兩個人再好,明天說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愛得愈深,恨得愈重。我們瞭解事實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會清淨。

72、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講「忠恕」,「恕」就是中和,與佛法講的隨緣是同一個意思,能夠隨緣就是很大的智慧。

73、只要有一個真正的和合僧團,就會感動其他人,有第二個、第三個六和敬僧團出現。不要多,能夠有五、六個和合僧團,這個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74、在臺上講經不是教訓別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訓,共同反省、努力改過自新。實在講,得真實受用的還是自己,每講一遍,自己就反省、檢點一遍。

75、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標不相同,不方便一起共修。雖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76、對於任何道場絕對不要留戀,道場不清淨、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經不一定要講圓滿,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這些道理佛在經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77、佛門自古以來,以藝術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視。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夠依照自己的專長貢獻發揮,專精修學,都能利益眾生。

78、我們個人修學的原則是三福、六和、三學,接觸大眾的時候,則是歷事練心,要遵守六度、十大願王,保持心地清淨,才能夠成就自己的道業。

79、在道場打佛七、唸佛共修是提供大家唸佛的方法,好像訓練班一樣,教人怎樣唸佛。真正的功夫,還是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淨念相繼」。

80、我們修行嘗不到法喜、法味,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夠深,所以佛經上說,大乘菩薩的善根只有「精進」一項,精進纔會有成就,鬆懈散漫的態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81、戒定慧表現在日常生活上,有種種的形態,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時候我們看他破戒,事實上並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