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2021央視《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推薦

2021央視《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篇一:

2021央視《典籍裏的中國》觀後感推薦

這樣的“穿越”才真正有意義,看到伏生問撒老師:“後人可還讀《書》”的時候,內心真的一動。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賢真的有機會問起我們“文脈安在?”我們要做到問心無愧,踏踏實實地回答一句:“斯文在茲!”傳承的故事,經久不衰。太感動了,之前不懂《尚書》,看到倪大紅老師演繹的尚書的話劇,發現中國這個詞就是從尚書中來,大禹的功勞不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輩子護書傳書,不愧對先人。薪火相傳,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問:華夏何爲一體? 答曰:華夏自古一體!真的喜歡這樣的節目,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戲劇衝突,並非大而化之,而是以點代面,細膩又宏大,讓人熱血沸騰又淚流滿面,值得一看!古往今來,多少學者爲我國傳世的典籍皓首窮經,如今《典籍裏的中國》讓經典走進尋常百姓家,它們不再是陽春白雪無人懂賞,而是可以被我們所有人理解、爲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強烈推薦!節目不僅僅是敘事,更着力於展現《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爲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更是富有創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追本溯源,繼往開來,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這些豐富而又珍貴的典籍,值得每個中國人去品讀,也該與世界分享。中華先賢,篳路藍縷,以啓山林。中華文化,永續不絕。優秀的典籍使我們明過往、知興替;優秀的演員以入木三分的演繹帶我們邁入千年歷史長河,感知先賢氣節、啓明吾輩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關注央視大型文化類節目,傳承國學國粹,華夏絃歌不輟,你我當仁不讓。

篇二:

【國學豐厚知識、滋養心靈】

——我看“典籍裏的中國”

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央視繼由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導演的《故事裏的中國》幾期展播之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觀衆喜愛。昨晚也就是中國傳統的大年初一之夜,央視一套又推出了由戲劇總導演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的《典籍裏的中國》,讓人耳目一新,成爲一檔“用國學豐厚知識、滋養心靈”的好節目,走進千家萬戶,以提高對於博大精深的國學的普及。

第一課講的是《尚書》,說句不怕丟人的話,我對《尚書》儘管也學過、聽過,但是隨着流失的歲月,水漫大堤過後,把知識還給了學校和老師。我有一位要好的文友,網名和微信公衆號叫“尚書”,一直叫着很順口,還有在我國不斷更替的朝代中,有的朝代的官職就叫“尚書”記得比較清楚。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浩瀚中華留下典籍萬千,或許在圖書館偶遇過它們,或許在課堂上與它們的碎片有過交集,但可曾瞭解過它們的身世流轉,看到它們的熠熠光華?真的很難梳理精細?

《典籍裏的中國》中國,是由中國話劇院的資深演員倪大紅飾演了90多歲的愛書、護書、講書伏生,並且講述自己爲了護書,孩子被敵兵殺戮,妻子被凍死的悲慘經歷。自己將尚書藏在牆壁,得以保存。

後來漢帝爲了弘揚中國文化和典籍邀請家住在青州的伏生去西安講學,但是路途遙遙,伏生年邁,皇帝只好派晁錯前去聽伏生講學,最後整理出《尚書》28卷,留給了後人。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尚書》分爲《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熱衷於翻譯《尚書》的英國漢學家彭馬田就曾說過:“除非你讀《尚書》,否則我不認爲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國”。

伏生還講述了大禹治理九州水災的泛濫,“九州”最早出現於“尚書”的《禹貢》,相傳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分爲九州,分別爲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翼州和兗州。從此以後,九州便成爲中國的代名詞。沿用了至今,成爲大一統中華民族。“華夏爲何是一體?自古就是一體。

《尚書》"德治"主張深刻影響了後世。漢代儒家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主張德、力並重。既要重視道德,也要重視國家的實力。如王充總結說:治國之道,一曰養德,二曰養力,要"文武張設,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論衡·非韓》)歷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與任力之爭提供給我們這樣一條歷史啓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應繼承和弘揚"協和萬邦"的優良傳統,在國際關係上樹立道德大國的形象,同時爲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捍衛國家的主權,也要注意發展相應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中國的典籍博大精神,熟讀、熟知中國先人的典籍,讓我們知道從哪裏來,到那裏去,不忘初心,走好未來的路,把我國建設的更加強大與美麗和諧!

中國的典籍,有不少知識和學問,學習會後,讓我們開闊視野,瞭解更多的知識,如九州:

豫州:今河南省大部,山東西部和安徽北部等。

青州:山東半島,黃河以南,泰山及其向東到大海。

徐州: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江淮平原。

揚州:淮河以南,長江下游及其嶺南。

荊州:湖北省及其長江中游。

梁州:秦嶺以南和四川盆地。

雍州:甘肅和陝西省一帶。

翼州: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遼河平原。

兗州:黃河與濟水之間。

‘中國’這個詞,在文獻中最早出現在《尚書》裏。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國;“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和萬邦”也是中國……

《尚書》是中國的典籍,無人講解很難讀懂。《典籍裏的中國》攝製組讓古人和現代隔空對話是一大亮點,也是別具匠心。“古代護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人物。鏡頭一轉,主持人撒貝寧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撒貝寧和伏生一問一答,回答了不少觀衆的難題,豁然開朗,喜歡這樣鮮活的教育方法。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好了中國典籍,不但豐厚知識、還可以滋養心靈,成爲更加完美的人!

篇三:

提到《周易》,你會想到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對它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誤會”,其實它蘊含着豐富的哲思,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經典。

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將於9月20日晚八點檔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十期《周易》,再次爲“典迷們”奉上一場過節“文化大餐”。

古聖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換星移之間尋找乾坤變化、萬物始終的規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萬物之理,從思辨的哲學高度,揭示出先民對自然、社會、人文整體和諧的探索,集中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理想境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本期節目穿越了上古、中古、近古三個歷史時期,帶領觀衆識讀被譽爲“羣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感受涵蓋萬有的深邃東方智慧,歌頌先賢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和美德。

《周易》的正確打開方式隨周文王拜訪先賢,以敬天愛人爲己任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句歇後語並不陌生,但你知道它背後還有個典故叫“渭水訪賢”嗎?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相傳,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經》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後學,注《易經》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伏羲對於易道的樸素思考,源自“敬天愛人”四個字。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震介紹:“伏羲既是一位神話人物,同時也出現在我們的史書當中,他帶領自己的族羣,在改造與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地去對自己從自然當中獲得的知識加以歸納和總結,形成了《周易》當中最早的一些符號體系,這實際上代表了我們中國人在文字出現以前對於世界的理解與認知。”

相傳,《易經》誕生於商周之際,是周文王所作,反映了周文王修身處世、治國理政的德行。當時,周文王是商朝諸侯國的一個國君,後世記載他以仁德治國,遍尋天下遺賢。節目以《史記》《墨子》等古代典籍中的記載爲依託,設計出了周文王帶着伯邑考、姬發、姬旦三子邀請閎夭、太顛、南宮括、散宜生、姜子牙等賢者出山,共治周國的過程,生動再現了“渭水訪賢”的歷史典故。

1973年,湖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發現了迄今爲止最古老的《周易》抄本之一,其中記載了子貢向孔子請教《易經》的對話,讓“孔子不曾讀《易經》”的說法不攻自破。

相傳,孔子晚年,在杏壇講學,刪述六經作爲教材,而這當中《易經》成爲孔子最重視的典籍之一。劉震進一步解釋道:“正是由於《易傳》的出現,促使《周易》從占筮之書轉爲義理之學,從趨向巫術占卜功用,轉向探討倫理教化功能,孔子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對此前的《易經》進行了一種創造性、提升性的轉化。”

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孔子、周文王跨時空詮釋君子之道

《周易》中有許多經典名言,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天之運行、四時交替、晝夜更迭,歲歲年年無有止息,無有差錯,君子當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強不息;地勢順,君子應該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載萬物。這兩句話集中體現了《周易》的精髓,告訴我們自強和包容的品質,是君子的立身處世之道。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傳,商周之際,周文王廣施德政,周國日漸繁盛,百姓安居樂業,引起了商紂王的猜忌。他將周文王拘禁在羑里長達七年,還殺死了他的兒子伯邑考,這樣的絕境中,周文王沒有放棄,而是潛心推演伏羲留下的天地大道,將自己對天下局勢的分析加入其中,推演出《易經》。

《典籍裏的中國》自開播以來,給觀衆留下了衆多印象深刻的“名場面”。在《論語》一期中,盡顯孔子精神高光的“陳蔡絕糧”,被演員們演繹得蕩氣迴腸,一碗薄粥“嚐盡”天下大道的動人場景格外催人淚下。值得一提的是,本期戲劇打破了時空限制,把“孔子在陳絕糧”和“文王拘而演周易”在平行時空裏巧妙照應起來,呈現出君子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上的互通。孔子困於陳蔡,仍絃歌不輟、讀書講學;文王囚於羑里,仍不改信念、推演大道。兩位對《周易》成書有重要貢獻的聖賢,在同樣的艱難處境中,各自領悟天下之道的精彩對話,相當令人期待。其中,王繪春將再度扮演孔子,邵兵扮演周文王。兩位實力派戲骨的現場表現極具感染力,將爲觀衆帶來一場震撼心靈的精彩演繹。

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徐義華表示:“(節目)戲劇涉及到中國哲學的一個基本命題——天命觀,那麼夏、商、週三代都有天命觀,但是到了周開始,天命裏邊最關鍵的因素,就變成了人的德行,所以我們看到西周人特別提出敬德、保民這一系列的觀點,整個中國文明轉向了一種人本化的思想。”

正如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所說:“從伏羲的仰觀俯察天地開始,《周易》作爲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就承載着中國人感知世界、總結規律的思想成果,指導着中國人立身處事的準則。”9月20日晚,讓我們一起感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先賢智慧,在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中,認識這個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