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黑暗中的星火《辛德勒的名單》電影簡介

黑暗中的星火《辛德勒的名單》電影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黑暗中的星火《辛德勒的名單》電影簡介

黑暗中的星火《辛德勒的名單》電影簡介

導語:《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單》改編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一部電影。影片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與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傾家蕩產保護了1200餘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

黑暗中的星火《辛德勒的名單》電影簡介

劇情簡介

1939年9月,德軍在兩週內攻佔了波蘭,納粹下令波蘭全境的猶太人必須集中到指定的城市進行登記,每天有一萬多名猶太人從鄉村來到克拉科夫。在克拉科夫的猶太人推舉了24名猶太人組成委員會幫助被集中到該城的猶太人解決住宿膳食,分配勞役和排解紛爭等問題。

1958年辛德勒獲耶路撒冷大屠殺紀念館頒贈的正義勳章,並被邀請在正義大道上植樹。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鄉的茲維塔齊爾山上,每年都有許多許多幸存的猶太人及其後代來祭奠他的亡靈。

角色介紹

Oskar Schindler | 連姆·尼森德國奸商辛德勒是個吃喝玩樂情人無數的男人,打算利用二戰大發一筆橫財。卻因爲次次目睹猶太人的慘遭殺害而良心覺醒,由此他的工廠全部僱傭猶太人,明爲猶太人像牲口且聰明、價低技術高,實則是庇護猶太人的場所。辛德勒用自己所有財產打通關節賄賂軍官,從而購買猶太人救他們於水火之中。辛德勒的名單,就代表生命和希望,名單之內即爲生存、活命,名單之外,屠殺、死亡。這一點一滴的年輕的幼小的燦爛的脆弱的生命被記入名單,辛德勒耗盡所有共救出1100人之多。

Itzhak Stern | 本·金斯利

Itzhak Stern(1901年-1969年)是一名猶太會計師,廣爲人知的身份是奧斯卡·辛德勒的會計師。自克拉科夫德國琺琅器工廠(Deutsche Emaillewaren-Fabrik,或簡稱DEF)營運初期已協助舒特拉,並一直工作直至捷克布瑞恩利茲(Brünnlitz)的工場重獲自由後。

Amon Goeth | 拉爾夫·費因斯

納粹黨衛軍軍官,駐守波蘭,負責Plaszow集中營,戰爭結束後,他被逮捕並判處死刑,絞刑。

Helen Hirsch | 艾伯絲·戴維茲

猶太人,納粹軍官阿蒙·高斯的女僕,也是他所愛的人。最後被辛德勒帶離了戰爭。

影片製作

創作背景

從小說到電影

小說描寫的是爲了報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死裏逃生的波德克·菲佛伯格(Poldek Pfefferberg)決定傾盡一生去講述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故事。1963年,菲佛伯格試圖與米高梅公司合作拍攝一部關於辛德勒的傳記片,但最終未能如願。1982年,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在遇見菲佛伯格之後,出版了小說《Schindler's Ark》,一舉奪得布克小說獎(Man Booker Prize)。美國音樂公司(Music Corporation of America)總裁西德·謝恩伯格交給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一份《紐約時報》的書評,斯皮爾伯格被辛德勒的故事震驚了,甚至對小說內容的真實性提出置疑,他說:“是什麼驅使一個男人傾其所有去挽救那些無辜的生命呢?”產生濃厚興趣的斯皮爾伯格希望環球影業能買下小說的改編拍攝權,1983年初,斯皮爾伯格與菲佛伯格會面,菲佛伯格問道:“請問你準備什麼時候開拍?”斯皮爾伯格答道:“10年後。”

斯皮爾伯格不確定自己能否駕馭這部關於大屠殺的電影,曾試圖將影片讓給羅曼·波蘭斯基,不過波蘭斯基不願執導本片,因爲他發現影片題材過於敏感,他的母親就慘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毒氣室裏,而他本人也是克拉科夫猶太人區的倖存者,他希望執導屬於自己的大屠殺電影(2002年的《鋼琴家》)。另外,斯皮爾伯格還曾找到西德尼·波拉克和馬丁·斯科塞斯,不過他不願錯過這部警醒後代的作品,於是讓斯科塞斯執導了重拍版的《恐怖角》。比利·懷爾德也曾有意執導本片,以紀念他死在奧斯威辛的家人。在聽說波斯尼亞種族清洗行徑和大屠殺否認者的無恥言論後,斯皮爾伯格終於決定親自執導《辛德勒的名單》,因爲新納粹主義在柏林牆倒塌之後開始日漸擡頭,而且斯皮爾伯格是猶太人後裔,在養育孩子時,他開始學會接受猶太人的傳統。西德·謝恩伯格同意拍攝《辛德勒的名單》,但前提是斯皮爾伯格必須先執導《侏羅紀公園》。

演員人選

早在選角初期,連姆·尼森就參加了辛德勒角色的試鏡,1992年12月,在看過他在百老匯舞臺劇《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中的表演後,斯皮爾伯格認定他是扮演辛德勒的最終人選。沃倫·比提、凱文·科斯特納和梅爾·吉布都曾希望扮演辛德勒。肯尼利曾在書中交代:辛德勒不過是德國納粹眼中的小丑,如果將納粹比作是紐約人,那麼辛德勒就是來自阿肯色州的鄉巴佬,納粹不會認真的對待他,而他正充分利用了這點。爲了幫助尼森準備角色,斯皮爾伯格讓他研究了兄弟華納公司總裁史蒂夫·羅斯(Steve Ross)的錄像帶,斯皮爾伯格一直認爲羅斯的氣質與辛德勒如出一轍。

拉爾夫·費因斯憑藉他在《一個危險的男人:阿拉伯後的勞倫斯》和《新呼嘯山莊》的表演得到了納粹軍官阿蒙·戈斯的角色,斯皮爾伯格是這樣評價費因斯的:“我見到了一個性感的魔鬼。他的表演非常微妙,你會從他眼中發現仁慈的瞬間,但隨即又會變爲陰冷。”爲了演好這個角色,費因斯不僅增重28磅,而且還觀看了新聞影片並請教了認識戈斯的大屠殺倖存者,從而演繹出形神兼備的殺人魔頭。當一位經歷過所有事件的倖存者看到身着納粹軍服的費因斯時,竟然被嚇得渾身顫抖。

片中共有126個有臺詞的角色,劇組在拍攝期間共僱用了3萬名臨時演員,其中兒童演員全都是“辛德勒猶太人”的後代,扮演倖存者的演員也都是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

拍攝過程

1993年,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帶領《辛德勒的名單》一片攝製組初抵波蘭,就在他們跨進二戰期間克拉科夫集中營準備安營紮寨之時,突然收到全美猶太人協會從紐約發來的一封急電:"請勿驚擾亡魂,讓他們安息吧。"斯皮爾伯格讀完這寥寥數語的電文,一言不發。他當即下令攝製組全體人員撤離克拉科夫集中營,轉移到幾十公里以外,搭置佈景拍攝[]。與此同時,他獨自一人離開了攝製組,乘飛機直接飛往紐約。斯皮爾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電話、電報、電傳等迅速方便的現代化通訊工具而橫跨大西洋,親赴紐約向"猶協"致歉,他的謙遜和誠意令"猶協"全體成員無不動容。

斯皮爾伯格沒使用情節串聯圖板,而是採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並從1956年的《扭曲的十字》和1985年的《浩劫》中獲取了靈感。影片有百分之四十由手持攝影機拍攝,斯皮爾伯格放棄使用吊臂、攝影機穩定器、變焦鏡頭和任何能營造出安全感的設備,這種風格讓斯皮爾伯格覺得自己像個藝術家,因爲可用工具很有限,他認爲完全不必指望這部電影能取得商業成功。此時的斯皮爾伯格已經成熟了,過去他一直對塞西爾·B·戴米爾和大衛·裏恩頂禮膜拜,而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他形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拍攝風格。

攝影師賈努茲·卡明斯基將本片的黑白風格比作德國表現主義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他希望影片畫面能顯現出一種永恆的質感,不過一向拍攝彩色電影的劇組人員一時很難適應黑白片,藝術指導艾倫·斯達斯基必須作出相應調整,爲避免人物與背景混淆難辨,斯達斯基不得不讓背景的明暗與人物有所區別,而且服裝的顏色也要與膚色和佈景顏色迥然不同。

在清洗克拉科夫猶太人居住區時,辛德勒在揮舞棍棒、瘋狂掃射的黨衛隊和被驅趕的猶太人之間看見了一個穿行於暴行和屠殺而幾乎未受到傷害的穿紅衣服的小女孩。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極大的震動。斯皮爾伯格將女孩處理成全片轉變的關鍵人物,在黑白攝影的畫面中,只有這小女孩用紅色。在辛德勒眼裏,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後來女孩子又一次出現——她躺在一輛運屍車上正被送往焚屍爐。

影片評價

《辛德勒的名單》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作品。1994年3月1日,電影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美國總統克林頓看過此片後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影響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藝術魅力,與斯皮爾伯格身上流着猶太人的血液及童年時代親身體驗過猶太人遭受歧視的痛苦,與他源於烏克蘭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員在波蘭納粹集中營中被謀害和他的內心深處對辛德勒——這位猶太人的大恩人懷有虔敬感恩的心態等一系列無法逃避的事實分不開的。

思想高度

《辛德勒的名單》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氣質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描寫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遭受集體屠殺的影片過去也拍過不少,但是以德國人良知覺醒並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營救猶太人的真實故事片,這還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開始時並不是位英雄,爲什麼最後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並未作出解答,所表現的只是他的行爲。斯皮爾伯格動用了一個小小的具有象徵含義的效果陪襯,就是那個穿紅衣的小女孩,辛德勒每一次對她的注視,都更堅定了信念。她象徵着無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徵着戰勝邪惡的勇氣與力量,也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鳳凰網評)

攝影藝術

影片的攝影指導扎努西·卡曼斯基掌握了黑白攝影的畫面質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別是在拍攝波蘭的貧民區時,矮牆、磚塊、潮溼氣息,還原了時代的真實氛圍。而紅衣小女孩那一幕成爲經典之筆在於它的攝影的深層內涵和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電影作品。從影片開頭到納粹宣佈投降,都是用黑白攝影,目的在於加強真實感,也象徵了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後來納粹投降,當猶太人走出集中營時,銀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現燦爛的彩色,使觀衆有從黑暗中走到陽光下的感受,可以體驗到劇中人解除死亡威脅的開朗心情。(電影網評)

配樂優秀

同時,這部影片的配樂也相當優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作曲者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與斯皮爾伯格多次合作,深切體會這一位身體中流着猶太人血液的導演在創作此片時的心情,因此吸取了猶太民族音樂的旋律特點。在片子中並沒有使用他個人善長的大型交響樂,而是以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獨奏作爲整個音樂的基調,使得整個配樂充滿了人文關懷,也符合斯皮爾伯格紀錄片氣息的黑白攝影風格。尤其在猶太墓碑的長道上徐徐流動着的片尾音樂,更讓人感受到一個民族的悲愴和堅強。此外,約翰·威廉姆斯還特邀小提琴名手伊茲霍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和豎笛好手吉洛拉. 費德曼(Giora Feidman)助陣,他們的演出溫和細膩,哀而不傷,不是對人間悲劇的控訴,而是對歷史錯誤的沉思,充滿了省思和緬懷的溫淳氣質。威廉姆斯在交響樂的部分則善盡烘托陪襯的角色,讓音樂成爲深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歷史獨白。(網易評)

情節爭議

影片表現了辛德勒以企業家的身份,在“二戰”期間保護1200多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戮。最令人折服的是,300多名已押送到“死亡陷阱”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猶太婦女,竟然被他安然贖救回來,讓全球觀衆爲之動容。然而,影片上映之後卻陷入一場激烈的爭論,引發者爲奧斯威辛的倖存者,他們批判影片過於美化辛德勒,旨在把辛德勒塑造成爲一個道德化身、英雄典型,而有意忽略這段歷史事件之前與之後的辛德勒。(搜狐評)

2004年,作爲華盛頓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教育委員會成員的大衛·克羅教授,在德國一個閣樓上的手提箱中發現的新文件,並在大量採訪的基礎上撰寫了新著《奧斯卡·辛德勒:他生命中不爲人知的故事,戰時的活動和名單背後的真相》,這也是第一部比較多種說法而寫成的辛德勒傳記,它對辛德勒二戰期間一些流傳甚廣的事蹟提出了質疑。在電影中,辛德勒以捷克新廠需要大批勞工製造軍火爲由,列出一份多達千人的名單,並將他們運往家鄉躲藏,改變了他們前往死亡集中營奧斯威辛的命運。但克羅認爲,這份猶太人名單根本稱不上是辛德勒的名單,因爲當時辛德勒已經由於向納粹集中營的指揮官行賄而被捕。據他考證,猶太人倖存者名單一共有9張,其中4張最初是一名投誠納粹的猶太人祕密警察馬賽爾·古爾德博格記錄下來的。辛德勒曾說起其中幾人的名字,但絕大部分人辛德勒根本從未見過,另外5張名單的作者則無人知曉。克羅認爲,所謂“辛德勒名單”的傳奇故事,部分是辛德勒本人在戰後編造出來的,他希望以此爲其戰爭期間的企業損失獲得賠款。另一部分則出自他善待過的猶太工人,爲了在戰後保護他,工人們誇大了他救人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