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八佰》|電影簡介

《八佰》|電影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37K 次

《八佰》|電影簡介

《八佰》|電影簡介

導語:想必大家和我一樣都很清楚,《八佰》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而這起歷史事件,便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淞滬會戰。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八佰》|電影簡介,大家快來看看吧。

《八佰》|電影簡介

《八佰》是一部由管虎執導,姜武、張譯、王千源等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20年8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堅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

劇情簡介

淞滬會戰後期,中國軍隊第 88 師 524 團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 400餘名官兵(外界稱“八百壯士”),堅守閘北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八百壯士”抱定爲國捐軀的決心,以彈丸之地抗擊侵略者,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餘次瘋狂進攻。其戰鬥事蹟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

影片票房

2020年8月14日,據燈塔數據,管虎《八佰》在全國多地開啓第一輪提前點映,截至下午17點20分左右,其實時票房已超過1000萬元。

臺前幕後

幕後花絮

電影《八佰》故事原型爲1937年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爲淞滬會戰最後一役。

導演帶領超1500人的劇組,歷經499天的籌備、230天的拍攝,耗時一年半1:1實景還原了1937年的上海蘇州河兩岸。

爲了追求真實,劇組歷時一年半在華誼兄弟電影世界(蘇州)拍攝基地設計搭建了佔地200畝、擁有68棟建築的實景,深挖200米長的蘇州河,還原出一河兩岸戰火連天的“地獄”與聲色霓虹的“天堂”。

爲了形態上更加接近1937年的將士,400多名跟組演員在開拍前統一進行7個月的軍事訓練,每個人都完成從“演員”到“軍人”的脫胎換骨般改變。

整部電影用了300顆照明彈來重現當年戰場上的照明效果,共燒掉300多公斤煙油和近5噸的舊報紙,設置相當於十部大戰爭劇總和的5萬個地面子彈點,打造了一個硝煙瀰漫、炮火四起的真實戰場。

爲了呈現出最好的視覺效果,確保畫面真實感的同時凸顯美學價值,攝影指導曹鬱在片場架設2000多臺燈來配合不同的鏡頭。

這場戰役的特殊性也決定了鏡頭往往需要從一岸遙望100米外的對岸,ALEXA IMAX 65mm攝影機極爲廣闊動態範圍和接近人眼的成像效果完美適配了這一點。

《八佰》也成爲了《復聯3》《復聯4》後世界第3、亞洲第1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8])

幕後製作

創作初衷

據導演管虎在2019年透露的信息,他在十年前就有拍攝《八佰》的想法。爲拍攝影片他已準備十年,輾轉十七個城市,進行了四百多人次的採訪。

影片進程

影片籌備

2013年,電影正式立項。

拍攝過程

2017年9月12日,《八佰》在上海舉辦發佈會,宣佈電影將於近期開機。

2018年4月27日,《八佰》殺青。

影片檔期

2019年6月25日,宣佈撤檔(原定2019年7月5日上映)。

2020年8月2日,影片重新確定檔期:2020年8月21日全國上映。

2020年8月,《八佰》於8月14日提前開啓點映,比正式上映日期8月21日早一週。

影片宣傳

2016年

3月20日,華誼兄弟“H計劃”第五季在京舉辦發佈會,並公佈了華誼兄弟的最新合作計劃,以及22部新片片單。管虎導演被擱置許久的《八百啓示錄》(後更名爲《八佰》)重新被提上日程。

11月23日,導演管虎又曝光了《八佰》的籌備進展,並公佈該片有“八大男主演”。

2017年

5月4日下午,該片在北京舉行了電影發佈會,並宣佈招募1000名型態演員。

9月7日,由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舉辦發佈會,向1937年在四行倉庫誓死抵抗侵略者的英雄們致敬。12日,片方發佈先導預告片並在片中公佈了女主角。

2018年

2月,《八佰》的片場照曝光。

6月15日,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前夜,該片導演管虎攜該片出席;與此同時,該片入選華誼兄弟2018-2019“H計劃”第六季最強片單。

2019年

3月,管虎執導的戰爭片《八佰》曝光首支預告(已替換爲高清版)。

4月15日,片方發佈海報,並宣佈該片於2019年年內上映。19日,片方首次正式公佈主演及參演名單。

5月23日,片方首次發佈演員造型及“英雄本無名”版海報。

6月,《八佰》發佈“狼·狗·貓”預告。

2020年

8月,《八佰》發佈“振士氣”版預告,面對強敵猛攻,八百壯士與民衆團結一心,以熱血無畏的勇氣和姿態,誓守上海最後防線。

8月11日,由那英與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的《蘇州河》上線。這是電影《八佰》的片尾曲,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小調-倫敦德里小調,詮釋戰場中的底層士兵對家國平安的渴望。

歷史原型

謝晉元、上官志標、何香凝、陳樹生、楊惠敏(注:不完整統計)